-
黑龙江
- 黑龙江省,简称“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哈尔滨,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介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
-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呈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地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属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区域腹地,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 2019年,黑龙江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共54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
,常住总人口3751.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1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1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1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4:26.6:5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183元。
-
历史沿革
- 先秦时期,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龙江地区。
- 前4世纪至前3世纪,境内有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南部。
- 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 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最盛时辖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宁安)。唐代设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韦都督府(黑龙江省西部)。
- 辽朝,时归东京道管辖。
- 金朝,收国元年(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金时属上京道管辖,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在两个地区设泰州和肇州。
- 元代,设开元路、水达达路,隶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 明代,设奴儿干都司, 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右岸)
- 清代,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原海林县、
宁安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康熙十年(1671年),清朝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清朝末期改名为黑龙江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2月,清廷决定,划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镇守吉林等处将军)辖区之西北地区,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将军辖区。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衙门由墨尔根迁到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首府,是黑龙江近3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共同守卫东北。这是黑龙江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咸丰八年(1858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区域大为缩小。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江东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罗斯武力占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清廷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本来设置的将军改设巡抚,为一省之长。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设立道以为监察区域。
-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黑龙江省沿袭清代省、道、县三级体制,共辖龙江、绥兰、黑河三道,省会齐齐哈尔。后增设呼伦道,共为4道,21县,6设治局。当时为吉林省所辖而今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滨江、依兰2道,18县。民国六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中东路“附属地”的行政主权。民国九年(1920年),将该区域定为“东省特别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东北当局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以统一监督节制该区域内的军警、外交、司法各机关。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黑龙江省辖42县,11设治局。当时隶属于吉林省今属黑龙江省的有22县。
-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省、县(市)二级体制。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省的数量增多,区域划小。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东北地区划分为15省1特别市,其中在今黑龙江省内设有龙江、滨江、三江、黑河、北安、东安6省,下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东安5市,74县,3旗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在黑龙江省境内先后成立了5个省和1个直辖市,即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绥宁省、松江省5个省和哈尔滨直辖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在哈尔滨成立,是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哈尔滨在东北所处的位置称之为北满。后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实行省(特别市)、县(市)二级行政制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绥宁省改设为牡丹江专区,直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同年11月,哈尔滨市改称特别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至9月,黑龙江、嫩江2省曾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会齐齐哈尔。同年8月,牡丹江专区撤销,设立牡丹江省,1947年7月该省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并入合江、松江2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黑龙江、松江两省共辖5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兴山),71县,2矿区(鸡西、双鸭山),2旗。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境内曾设立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域,除黑河专区外,存在时间均不长。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省、市(地)、县3级体制。黑龙江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仍设松江、黑龙江两省,所辖市(地)、县(旗)不变。1950年10月,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设立了市辖区行政建置。松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也开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辖区,两省共有14个市辖区。1953年8月,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辖白城地区的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此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再没有大的变化。合省后的黑龙江省辖98个县级以上行政建置单位,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佳木斯、鹤岗5市,黑河、嫩江、合江3专区,66县、旗,2个兼有行政职能的县级矿区(鸡西、双鸭山),22个市辖区。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呼伦贝尔盟(共2市、12旗)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黑龙江省所属的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从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市和抚远县由黑龙江省直接管理。2017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市和抚远市不再由黑龙江省直接管理
-
地理环境
-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西起121°11′E,东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3045千米,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东部近日本海。
-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北部临外兴安岭等,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山地海拔高度大多在300—100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台地海拔高度在200—35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平原海拔高度在50—20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
-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
- 黑龙江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条,总长度为9.21万千米。
- 黑龙江省境内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253个,其中:淡水湖241个,咸水湖12个,水面总面积3037平方千米(不含跨国界湖泊境外面积)
-
自然资源
- 黑龙江省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组成的黑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兰河、蚂蚁河、倭肯河、海浪河、呼玛河、额木尔河、讷谟尔河、汤旺河、拉林河、乌斯浑河、乌裕尔河、穆棱河等;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
- 黑龙江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1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黑龙江省年平均径流深为132.4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9.51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25.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71.82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建设用地148.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未利用地615.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1%。农用耕地1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园地6万公顷,占0.2%;林地2440.3万公顷,占61.8%;牧草地222.4万公顷,占5.6%;其他农用地94.5万公顷,占2.4%。
-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有1000余种。
- 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东北红豆杉等,黑龙江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
-
黑龙江特产
-
蓝莓
-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桔属野生常绿灌木,俗称都柿。蓝莓能抵御零下50℃严寒,根部常年生长在冻土中,果实营养成分丰富,是罕见的珍稀浆果。蓝莓中的花青素有防衰老、抗氧化,强心、抗癌、预防眼病等功效,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2009年8月,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举办了首届国际蓝莓节。北国红豆 北国红豆,学名红豆越橘,主要分布于北纬52度以北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色泽嫣红,叶可入药。红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丰富的超氧化歧化酶,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铁等无机元素。红豆中的SOD对于免疫性炎症、辐射性损伤、肿瘤及抗衰老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红豆果中含有的紫色素和黄铜素,能挽救及增强视力,维持眼睛的健康。红豆果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比同类水果高很多,是天然的女性美容养颜保健食品。
- 野生红豆味酸甜爽口,可以直接食用。用它做原料,以现代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北国红豆及雅格达系列饮料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
红松子
- 又称松子、海松子,是红松的果实。松子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松子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特别对老年体弱腰痛、便秘、眩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滋补健身的作用,还可治疗燥咳、吐血、便秘等病症。松子也可做糖果、糕点的辅料,还可代植物油食用。松子油,除可食用外,还是干漆、皮革工业的重要原料松子皮还可制造染料、活性炭等。
-
林蛙油
- 林蛙油有软黄金的美称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膳食,用以烹制多种菜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林蛙油作用广泛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延缓衰老、滋补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最佳滋补良药。林蛙油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滋补强壮剂,可补虚、强精、壮阳、养肺、滋肾、益肝可治疗肾亏劳损、神经衰弱、心慌失眠溢汗不止、身体虚弱等一切消耗性疾病。
-
黑龙江省平原草原
-
一、平原
- 黑龙江省的平原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它们是
我国东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与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由松花江谷地沟通,它们和黑龙江省的山脉一样受华夏系构造体系所控制,沿北东方向展布。平原面积广阔,地势低平,属波状起伏的低平原,海拔高度大约在50-300米之间。从成因类型来看,包括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湖积冲积平原、湖滨三角洲平原、风积冲积平原(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等。在平原与山地接壤地带有一些台地。
- 松嫩平原
- 嫩平原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东西两面分别与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接壤。整个平原略呈菱形。黑龙江省境内面积为1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61%。松嫩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凹陷地区,属于松辽断陷带的一部分。凹陷区的西南部现在还在继续下沉,东北部则有上升现象。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沉积物已上升为台地,当地称之为岗。松嫩平原的表面具有波状起伏,因而也被称为波状平原。平原表面海拔120-300米,中部分布着众多的湿地和大小湖泊,地势比较低平,嫩江与松花江流经西部和南部,漫滩宽广。平原的西南部为闭流区,有无尾河形成。嫩江东岸,富裕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带有砂丘分布。
- 松嫩平原主要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松嫩平原上分布有嫩江、讷河、依安、克山、德都、五大连池、北安、克东、拜泉、海伦、绥棱、庆安、绥化、望奎、青冈、明水、富裕、林甸、齐齐哈尔、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大庆、肇源、肇州、安达、肇东、兰西、呼兰、哈尔滨、双城、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等37个市、县(自治县)。松嫩平原有耕地559万公顷,土质肥沃,黑土、黑钙土占60%以上,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马铃薯等,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此外,平原草场集中,畜牧业发达,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 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片较平坦的地区,地表广泛发育着黑钙土,有机质含量4-8%,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代换性盐基离子以钙、镁为主,属盐基饱和土壤,除腐殖质层近于中性外,其他各层为微碱性,PH值8-8.5之间,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是仅次于黑土的宜农土壤,特别适于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 在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前地带分布着冲积洪积台地,如克山、拜泉、北安一带的波状台地,科洛河和讷谟尔河之间的垄岗状台地,海伦、绥化一带的平坦倾斜状台地以及阿什河以东的丘陵状台地等。海拔高度约200-300米,相对高度30-100米。地表侵蚀比较严重,经流水切割,许多地方沟谷纵横。松嫩平原的这一地区,其组成物质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下部为砂砾层,地表广泛发育着黑土。它是在温带湿润的灌丛草甸或中生杂草类草甸植被,黄土状母质条件下,经特殊草甸化,即黑土化过程作用下形成的。其有机质含量在垦前高达10%以上。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其与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层为1.38-1.6,最高为2。土壤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强,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 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多波状起伏的侵蚀台地,海拔高度约200-250米。相对高度10-30米。台地上多有风化的碎屑物质和属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形成的白土山组地层的粘土,土壤属侵蚀淋溶型,土层薄,质地粗,呈酸性反应。
- 嫩江中、下游两岸,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沙丘覆盖在河漫滩及河流两岸的一、二级阶地上,地势低平,坡降很小。河漫滩宽10多公里。高出河床平水位几十公分至三、五米不等。组成物质上部为亚砂土,下部为砂砾石。一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0米左右,地面覆盖物为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砂土。二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30-50米,组成物为黄土状亚粘土或砂砾层。这一地区地表有风积的砂岗、沙丘、砂垄和波状砂地。这些土壤虽有可耕性,但漏水漏肥,风蚀严重时易埋藏良田,故宜植树种草,施有机肥,作为林牧用地,不宜垦殖。
- 三江平原
- 三江平原在黑龙江省东部,西临小兴安岭,北靠黑龙江,东为乌苏里江,南以完达山为界,面积约4.5万多平方公里。三江平原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北端的一个拗陷带,
- 在大地构造上属同江内陆断陷。它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岩、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组成的基底上,经第三纪拗陷(断陷)而形成的盆地。三江平原地势低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50-60米,抚远三角洲的黑瞎子岛最低,海拔34米。地面总坡降1/10000。在平原上零星分布残山和残丘,如卧虎力山、别拉音山、街津山、大顶子山等,它们的高度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页岩,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所构成。
- 三江平原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不断迁徙和泛滥所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漫滩和第一级河流阶地构成冲积平原的主体。河漫滩极为宽阔,一、二级阶地分别高出河床平水位5-15米、15-25米,三级阶地局部地分布在残丘周围。新生代以来地壳的大面积升降运动,在这个地区主要是沉降,直至全新世仍在间隙性下降。区内有3个沉降中心,即内外七星河;浓江和鸭绿河中上游;梧桐河、都鲁河下游。在这一带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发育。这些沼泽是诸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沼泽的地貌部位、沼泽性河流的发育、过冷过湿的气候、冻土层与不透水层的分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沼生湿生植物的生长等。三江平原的沼泽多发育在靠近山地的低洼地区以及平原上的低洼河漫滩上。这里地势低平,坡度极缓,汇水条件好。平原上有20多条主要河流,多数河床狭窄,河道弯曲,甚至是没有明显河槽的沼泽性河流,宣泄不畅。这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湿润阴凉,降雨集中,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无法排出,造成严重秋涝。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开始冻结,形成冻层。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40厘米,最大厚68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粘土层、亚粘土层和地下冻层,水分不易渗透,因而加重了地表积水。在冷湿多水的环境中,苔草、小叶樟、沼柳等沼生和湿生植物繁生,覆盖率达70%以上。水、土、草交互粘结,致使这里沼泽遍布,集中连片。
- 三江平原的沼泽多为潜育化沼泽,约占沼泽面积的85%,泥炭沼泽少,仅占15%,但泥炭储量丰富。三江平原的泥炭沼泽,主要散布在以下地方:浓江和鸭绿河下游;黑龙江古河道区牛轭湖及较深的洼地中;浓江--鸭绿河上游的一些闭流洼地;属于松花江古河道的青龙河滩地;萝北水城子一带的黑龙江古河道;完达山北麓、宝清县七里沁河滩地后缘及倾斜平原的洼地。泥炭是一种自然资源,可用于农业、工业和医药卫生以及建筑业;沼泽地区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优越条件。在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草丰盛的地块上,可以发展农业生产,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农垦区。有的地块还可以改沼育林、辟为牧场。沼泽中还有一部分芦苇沼泽,面积逾1000万亩,芦苇蕴藏量约40万吨,是造纸和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此外,沼泽中还有不少药用植物。改造沼泽需要排水、整治河道、进行沼泽土壤的改良,在开发利用上有巨大的潜力。
- 三江平原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上、暗棕壤和黑土,土质肥沃,但排水和改良任务较重。三江平原经过多年改造、耕作,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有友谊、八五二等许多2万公顷以上耕地的大型谷物农场,盛产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商品率占50%以上。地下煤炭资源丰富。
- 三江平原上的抚远县,是中国最东边的一个县,被称为祖国最先迎接朝霞的地方。这里水面辽阔,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环绕该县北、东边境,并在东北角汇流而形成三角洲(俗称黑瞎子岛)。这里是国内鲟、鳇鱼的最大产地和最大的鲑鱼场。鲑鱼又名大马哈鱼,最高年产达1800多吨。鲢鱼数量更多。
- 抚远县东北角的乌苏里江边,有一个2.5平方公里的乌苏村,是地处祖国最东部的居民点。每年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大马哈鱼回游到这里时,是捕鱼旺季。大量名贵的大马哈鱼和鱼籽,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抚远县还是水禽众多地方。在其低湿的草甸中,生长着小叶樟、苔草、芦苇等喜湿植物,适合鹤类幼雏觅食,成为丹顶鹤、雁鸭类集中栖息的繁殖地。这里也是天鹅、白尾海踱、细嘴松鸡、黑鹳、白鹳、麝鼠、水獭等珍稀动物的生长地。1984年,省政府批准在抚远县和同江县境内建立洪河自然保护区,研究和保护沼泽生态系统和水禽。使这里成为"稀有动物的宝库"。
- 兴凯湖平原
- 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在黑龙江省东部偏南,北以完达山为界,南抵兴凯湖之滨,东临乌苏里江,西至密山附近,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平原海拔50-70米,地势低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降1/6000-1/10000。其上断续分布着由古老岩层构成的丘陵和台地。
- 这个平原属于冲积--湖积平原,其北部是由穆棱河和七虎力河、阿布沁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在密山,穆棱河河谷冲积平原宽达11公里,河床宽达80-100米,密山以东冲积平原更为广袤。在平坦的地面上,河道极为弯曲,河床坡降小。河漫滩上分布着碟形凹地、闭合而无出口的低地、牛轭湖、泡子以及经天然切割后形成的岗地。由于河流不断改道,平原上古河道网纵横交错。平原南部属于兴凯湖湖积平原,它是由于第四纪晚近时期,大小兴凯湖的北岸发生间歇性上升、湖水后退、湖面逐渐缩小而形成的。在湖滨地带分布着由粗砂和卵石所构成的微向湖面倾斜的湖滩地。湖滩上先后形成了东西向弧形排列的五道砂岗(滨岸提),高1-10米,组成物质为湖相亚粘土和砂。
- 穆棱河-兴凯湖平原上也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如七虎林河以北、官山屯至六道亮子一线以东,沼泽成片,一望无际,其面积占了该区面积的85%以上,大部是未开垦的土地。这个平原的土壤大多属于白浆土,它是在具有喜湿性草甸及喜湿性木本植物、土壤母质粘重、地势平缓、内外排水不良的条件下,经白浆化过程而形成的。这一层下面是暗棕色或褐色粘紧的淀积层,再下面为粘重的母质层。白浆土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达8-20%,但其下面的亚表层白浆层的有机质含量仅占百分之零点几。这种土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温低、养分贫乏。白浆土适于喜湿性的草本植物和阔叶树生长。密山地区农民经多年实验研究,在不深翻,以防止土温低、养分贫瘠的白浆层出露的条件下,种植水稻获得成功。亩产可达350公斤。